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4年01月13日 18:55:23 访问量:27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育目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

1)采用“非零起点”

2)与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小学阶段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初中不再采用“零起点”的内容设置;同时注意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规定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小学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初一学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

3)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以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融合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动的不同技术要求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必要的软件操作。

初中阶段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小学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5)淡化学科体系

应注意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得融合。

6)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

各省在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化的选题——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入地方文化

7)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内容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初中选修:机器人教学;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或则根据具体省市的情况而定。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1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如:人与信息、人与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和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保养及维护。

1.2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1.3 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用途。

1.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1.5在使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理解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了解知识产权的简单知识,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学会规范的论文、著作、网络资料等不同资料来源的引用方式;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知道如何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中保护自己信息资料和人身安全。

2、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计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需要,设计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方案。

如: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和操作计算机等一系列。

2.3 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复制、移动、搜索;常用硬盘管理功能;设置安全与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3.1 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3.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的异同点。

3.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4.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4.2 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4.3 学会使用一种常用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编辑、格式化)。

5.2 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与函数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5.3 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

5.4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或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结果的说服力。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6.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信息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6.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6.3 学会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像加工软件、简单的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6.4 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6.5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6 能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

6.7 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7.1 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7.2 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

7.3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例如,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了解和使用导航功能,设置超链接,初步了解(如,能看懂简单标识)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作用。

7.4在使用网站及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能认识到网络影响的两面性,讨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的意义,在活动中表现出健康、负责和符合网络礼仪的行为。能讨论分析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法。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本部分为选修内容,分小学阶段未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和已经开设有关课程两种情况分别做要求。)

小学阶段未开设机器人选修课

小学阶段已经开设机器人选修课

8.1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

8.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8.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初步学会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8.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8.1在制作和操纵简单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了解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体验机器人对信息技术多个门类的综合运用。

8.2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机器人(仿真)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8.3通过剖析机器人教学平台中的程序实例,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

8.4学会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编程,在仿真环境中运行或导出到实物机器人中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8.5开展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学会搭建实物机器人(不具备实物机器人时,学会规划搭建机器人的活动过程,描述搭建常用机器人的方法);初步了解复合结构的机器人搭建方法。

8.6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存在的差距,树立责任感。

8.7通过合作设计、搭建机器人及参加有关竞赛活动,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育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七个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与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汉字输入。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文本的编辑、修改。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数据的表格处理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网络的基本概念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电子邮件的使用
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介绍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分析     

适用年级:教材共三册,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年级。

教学内容:全面体现教育部的模块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教材特色:

  1.  从小学课程的以兴趣为主过渡到培养操作性、技术性,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在《教学指引》中已含有如何衔接本课程的前导知识的内容,由教师安排过渡知识的教学。

  2.  通过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3.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均力图体现实践导向法的现代教育思想,促使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  对于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图示化、讨论化的形式表达,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课程以图解、例子、动手练习为主线,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对于软件使用的内容,避免成为软件说明书和枯燥的菜单介绍,而是通过实现例子的过程学习操作和设计。

风格主线:

  1.初中版的风格是从兴趣、知识型向技术、理论型转移。

  2.适应初中生的思考水平,在展开讨论、协同训练中进行学习。

  3.为初中生升高中、升职中、就业三方面作准备。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

  6.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材体例:

 学习目的 ——每章或内容较独立的节的开头都设有学习目的栏目,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内容。

 议一议  ——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让学生需从网上或其他课外资料上获得新知识,然后开展讨论,引起学习兴趣,培养讨论的风气,训练表达能力。

 试一试  ——快捷键的使用,以及其它操作性、实验性的内容。

 小知识  ——介绍一些单项的扩展知识和设计创意等内容。

 小技巧  ——介绍操作或设计的技巧,提高效率、改善效果。

 小资料  ——介绍寻找信息的途径、或专栏资料等内容。

 拓展知识 ——在介绍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新科技和学科前沿的发展概况,扩展视野。

 小结   ——章末有小结,对本章内容作出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

 练习题  ——课后安排少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时建议

(凡带 * 的章节为选学内容,下同 )

章 节 名 称

       

章课时

   

节课时

不含*

*

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4

4

1.1 信息与信息社会
1.2 Internet简介
1.3 信息的数据处理

1
1
2

第二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概述

5

10

2.1 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构成
2.2  数制及ASCII
2.3 计算机硬件及工作原理

1
4
5

第三章 操作系统及汉字输入简介

17

18

3.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2 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3.3 文件、文件夹和资源管理器
3.4 控制面板的使用
3.5 Windows的应用技巧
3.6 Linux操作系统
3.7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维护
3.8 汉字编码的基本概念
3.9 汉字输入法

1
3
3
1
2
1*
1
1
5

第四章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4

16

4.1 Windows 下的文字处理软件
4.2 Word 2000的安装与运行
4.3 Word 的文字和表格
4.4 Word 的插图
4.5 彩色小板报图文排版设计
4.6 WPS系统简介
4.7 方正排版系统简介

1
1
4
2
4
1*
1*

两学期总节数

40

48

 

48


初中《信息技术》第册课时建议

章 节 名 称

       

章课时

   

节课时

不含*

*

*第一章 计算机数据处理

 

10

1.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1.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1.3 数据的表格处理
1.4 电子表格的图表

1
2
5
2

第二章 网络基础及应用

26

28

2.1 网络的基本概念(2+2*
2.2 因特网基础
2.3 因特网信息的搜索与浏览
2.4 因特网信息的上传、下载
2.5 电子邮件的使用

4
8
4
4
8

*第三章 电子商务基本知识

 

2

3.1 什么是电子商务
3.2 如何在网上购物

1
1

*第四章 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

 

8

4.1 数字图形、图像和彩色空间
4.2 Photoshop 应用初步
4.3 Photoshop 绘图的基本方法
4.4 Photoshop 设计实例

1
1
2
4

两学期总节数

26

48

 

48

初中《信息技术》第册课时建议

章 节 名 称

       

章课时

   

节课时

不含*

*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10

14

1.1 多媒体的基本知识
1.2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及相关设备
1.3 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

2
2
10

第二章 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

14

14

2.1 用FrontPage作网页设计
2.2 FrontPage的文字编辑
2.3 网页中加入图片
2.4 加入超链接

2
6
4
2

第三章 计算机安全

 4

4

3.1 计算机防护基本知识
3.2 计算机犯罪
3.3 计算机病毒

1
1
2

*第四章 网络会议和可视电话

 

4

4.1 网络电话简介
4.2 NetMeeting 网络会议
4.3 NetMeeting 应用

1
1
2

两学期总节数

28

36

 

36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只有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无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法强调教师行为,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实践导向法着眼于学生的活动,如理解、加工信息的能力等。本教材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案例、角色、模拟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权威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在学生的我想学,请你教我这种求知欲氛围下,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答疑人。他的作用是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信息的途径,自己发现学习的对象,自己发现事物的规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网上寻找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工作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除了传统授课的倾听和理解以外,还需要思考、寻找、练习、讨论、发现、模拟、设计的活动,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这种做法的核心是发现性和积极性的学习。

2.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考核要求,側重学期末的考试;而实践导向法重视以学生经历的实践过程作评价,特别着重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形式,把教学过程看作互动性的活动,通过以理解过程和学生的感知世界为导向提高学习效率,取代单一的教师讲解和集中于课本学习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在《教学指引》和《实验指导》中已有说明,评价标准是公开的,应让学生了解老师将如何评价自己,从而主动向评价标准靠拢。

 

编辑:杨文扬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第五中学 特此声明。